青山巍峨連綿,綠水清澈環繞,空氣清新怡然,滿目生機勃勃……
一幅天藍、地綠、水清的綠色畫卷在廣袤的武威大地上徐徐展開。
近年來,武威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之路,以林長制為抓手,持續增綠、聚焦護綠、立足用綠,加強森林、草原、濕地、荒漠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野生動植物保護,構建起全域覆蓋的森林草原資源保護發展長效機制,為引領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制度保障。
高位推動 壓實責任
五月的涼州區南部山區國家儲備林種植基地,滿目郁郁蔥蔥,入眼皆是風景。祁連云杉環繞半山腰,山杏、樟子松、沙棘等樹木縱橫成行,和煦的暖風拂過,綠浪涌向遠方……
處一隅而觀全局。涼州區南部山區的蒼翠林海正是武威市全力打好“三北”工程攻堅戰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案例和生動實踐。
近年來,武威市委、市政府始終將林長制工作作為“國之大者”和“責之要者”,健全完善組織、責任等制度體系,促進林長制工作有章可循、高效推進。
通過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林長4016名,形成縱向到底、橫向到邊、責任到崗的閉合工作鏈條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市級總林長高位推動、發揮引領示范帶頭作用,先后90余次對林長制和林草工作作出批示,簽發市級總林長令7個,帶頭深入林區開展巡林調研47次,帶動四級林長巡林10萬余次,聚焦難點,精準發力,協調解決林草重點難點問題80余個。武威市連續3年林長制考核為全省優秀等次,古浪縣獲2024年全國林長制激勵表揚縣。
科學管護 成效顯著
初夏時節,綠染大地。
打開衛星地圖,著眼河西走廊,一道綠色屏障正不斷延伸和擴展,這就是“三北”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之一——河西走廊—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戰場。
揮鋤、刨坑、栽樹、澆水……每年春秋季節,一支支義務壓沙隊伍向沙漠腹地挺進,大片草方格沙障從無到有漸次鋪開,從腳下向沙漠深處延伸,廣袤的沙漠如同披上了金色的鎧甲。
“十四五”以來,武威市持續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,多途徑增加林草資源總量,實施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項目,完成治沙造林129.5萬畝,封(山)沙育林草34.5萬畝。
平原著綠,荒山披錦,茫茫黃沙變綠洲……武威市按照“南護水源、中保綠洲、北固風沙”的治理思路,全面構筑點線面結合、多廊多屏交織、全鏈條阻擊的防沙治沙體系,堅持上下游協同、市內外聯動、防沙植綠節水并舉,聚焦重點風沙口、流沙入侵地等重點區域精準施策。
數據無言,彰顯巨變。至目前,全市累計治理風沙線484公里、風沙口240個,風沙線整體回退10-30公里。
同時,武威市圍繞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、防沙治沙等重點領域開展重點關鍵技術研發攻關,組織實施省市級防沙治沙科技項目,為防沙治沙提供有力科技支撐。探索推廣“工程固沙+低密度造林”等治沙新技術,研發投用半自動壓沙機等新設備,治沙效率提高4—6倍。推行“互聯網+”、眾籌治沙造林等模式,建成螞蟻森林、青梭公益等社會公益造林基地40個,機關干部連續16年義務壓沙47.32萬畝。
守護生態 綠富同興
八步沙,位于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古浪縣,因“出門八步就是沙”而得名。“一夜大風沙騎墻,早上起來驢上房。”這句話真實描繪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八步沙被風沙侵蝕的場景。如今,這里已成為沙漠中的一片綠洲。
43年來,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林場三代人,忠于使命、扎根荒漠,共栽植各類沙生苗木6000多萬株,治理管護44.9萬畝荒漠,形成一條南北長10公里、東西寬8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。
除了生態效益,八步沙林場還積極探索發展沙產業,實現生態與經濟的良性互動。利用沙地資源,發展特色種植養殖,如肉蓯蓉、鎖陽等中藥材種植和“溜達雞”等特色養殖。同時,依托獨特的沙漠景觀和治沙成果,大力開發生態旅游項目,推出沙漠探險、科普教育等旅游產品,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,帶動了周邊經濟發展。
武威市堅持以“綠富同興”為發展圖景,努力打造生態經濟雙贏新引擎。依托森林草原水庫、錢庫、糧庫、碳庫“四庫”作用,積極嘗試培育森林旅游、休閑、康養等新興業態,推動鄉村振興戰略、服務全域旅游、推動生態景觀綜合利用,培育了蘇武沙漠大景區、八步沙“兩山”創新實踐基地等一批精品旅游勝地。同時還探索推廣林+藥、菌、禽、畜、菜融合發展的“五融模式”,培育林草產品品牌18個,發展林下經濟8.2萬畝,近三年產值年均增長10%以上。搶抓沙戈荒大型風光電基地建設機遇,大力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,全市建成和在建風光電規模1575萬千瓦、居全省第2位。
路雖遠,行則將至;事雖難,做則必成。武威將勇擔使命、不畏艱辛、久久為功,統籌推進森林、草原、濕地、荒漠生態系統保護修復,努力書寫防沙治沙新篇章,為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作出貢獻。( 記者陳志鑫)